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含义:不要忘记最初的发心,秉持着这份信念坚持下去,才能最终达成目标。
提醒人们在修行或生活中,要坚守最初的理想与信念,不被外界干扰而迷失方向。
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,不能证得 。
含义:每一个众生本来都具备和佛一样的智慧与圆满的德行,但由于被妄想和执着所遮蔽,所以无法证悟到自身本有的清净佛性。
意在说明众生皆有成佛的潜质,关键在于去除妄念与执着。
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 。
含义:如果有人想要彻底了解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一切诸佛,应当观察法界的本性,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由心所造作。
强调心的主导作用,外在的种种现象皆源于内心的业力与念头。
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。
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 。
含义: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,能够描绘出世间的一切景象。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五蕴都是由心而生起,没有任何事物不是心所造作出来的。
突出心创造万物的能力,警示人们关注内心的状态。
譬如旷野沙碛中,有大树王,若根得水,枝叶华果,悉皆繁茂 。
生死旷野菩提树王,亦复如是。
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。
含义:在旷野沙漠之中,有一棵大树王,如果树根得到水分滋养,那么枝叶花果都会生长得十分繁茂。
生死轮回的旷野中的菩提树王也是如此,一切众生如同树根,诸佛菩萨如同花果,用大悲心的水去利益众生,就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。
阐述了众生与诸佛菩萨的关系以及慈悲利他的重要性。
善男子,应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,于诸如来起慈父想,于诸菩萨起大师想,于十方诸大菩萨,常应深心恭敬礼拜。
于一切众生,恒起利益安乐之想 。
含义:善男子啊,应当对一切众生发起深切的悲悯之心,对待如来要像对待慈父一样,看待诸菩萨要如同尊敬大师一般,对于十方的各位大菩萨,要常常怀着深深的敬意去恭敬礼拜。
对所有众生,都要始终生起给予他们利益和安乐的想法。
教导人们培养慈悲心和恭敬心。
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 。
含义:所说的善法,按照如来的观点,实际上并非实有的善法,只是假名为善法而已。
旨在破除人们对善法概念的执着,认识到事物的空性本质。
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 。
含义:明白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“我”存在,这样就能成就安忍的境界。
通过对“无我”的认知,放下对自我的执着,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忍耐。
菩萨清凉月,游于毕竟空 。
众生心垢净,菩提影现中 。
含义:菩萨如同清凉的明月,自在地遨游于毕竟空的境界之中。
众生的心如同湖水,当心中的污垢被洗净时,菩提的影像就会在其中显现。
比喻众生本具佛性,只要去除心垢,就能彰显菩提智慧。
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 。
含义:在各种供养方式中,以法供养最为殊胜。
法供养包括如理修行、为人演说佛法等,强调精神层面的供养比物质供养更有价值。
若令众生生欢喜者,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。
含义:如果能够让众生产生欢喜之心,那么也就等同于让一切如来感到欢喜。
说明利益众生、让众生快乐是符合佛菩萨心愿的,体现了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。
不以静故,弃舍众生 。
含义:不能因为追求内心的宁静,就舍弃众生不管不顾。
告诫修行者不能只顾自己解脱,而要积极投身于度化众生的事业中。
于诸惑业及魔境,心不动摇遍世间 。
含义:面对各种烦恼、业障以及魔境的干扰,内心坚定不动摇,并且能够以这种定力遍历世间。
鼓励修行者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保持坚定的信念。
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 。
含义:能够善于辨别各种事物的相状差别,同时又能在对最高真理(第一义谛)的认知上坚定不移。
提醒人们既要具备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力,又不能执着于表象,要把握事物的本质。
过去事已过去了,未来不必预思量 。
只今便道即今句,梅子熟时栀子香 。
含义: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,无需再纠结;未来的事情尚未到来,也不必提前忧虑。
当下就要把握好当下的契机,就像梅子成熟时自然散发香气,栀子花开时自有芬芳一样,顺应自然,活在当下。
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。
含义:所有的障碍实际上都是通向究竟觉悟的契机。
说明在修行过程中,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并非是坏事,只要正确看待和处理,都能成为提升觉悟的助力。
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 。
含义:心中的念头持续不断,始终保持正念相续;身体、语言和意念所造作的善业,没有丝毫的疲倦和厌烦。
倡导修行者要有持之以恒、精进不懈的精神。
心无染著,诸根不乱 。
含义:内心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污染和执着,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