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材 带兵之人,第一要才堪治民;第二要不怕死;第三要不急急名利;第四要耐受辛苦。
大抵人才约有两种,高明者好顾体面,耻居人后,奖之以忠,则勉而为忠,许之以廉,则勉而为廉。
人才以陶冶而成,不可眼孔太高,动谓无人可用。
办大事者,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。
满意之选不可得,姑节取其次,以待徐徐教育可也。
用人 一将之智,有短有长,互相补助,合众人之所长,即为无所不能;合众人之所短,即为一无所能。
凡将才有四大端:一曰知人善任;二曰善觇敌情;三曰临阵胆识;四曰营务整齐。
用人极难,听言亦不易。
全赖见多识广,熟思审处,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。
观人之道,以朴实廉介为质。
有其质,而更傅以他长,斯为可贵。
无其质,则长处亦不足恃。
尚志 凡人才高下,视其志趣。
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,而日趋污下;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,而日即高明。
军中取材,专尚朴勇,尚须由有气概中讲求。
特恐讲求不真,则浮气客气,夹杂其中,非真气耳。
人之气质,由于天生,本难改变,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。
自古圣贤立德,豪杰立功,成功大小,初不关乎智力,大半视其立志之高下定之。
诚实 天地之所以不息,国之所以立,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,皆诚为之也。
故曰:诚者,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。
吾辈总以诚心求之,虚心处之。
心诚则志专而气足,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,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。
心虚则不动客气,不挟私见,终可为人共谅。
驭将之道,最贵推诚,不贵权术。
楚军水陆师之好处,全在无官气而有血性。
若官气增一分,血性必减一分。
勇毅 天下事,在局外呐喊议论,总是无益,必须躬自入局,挺膺负责,乃有成事之可冀。
军事者,危事也;兵者,凶器也。
临阵之际,决死忘生,毁家纾难,皆义分之所当然。
夫战,勇气也,再而衰,三而竭。
国藩于此数语,常常体念。
大约用兵无他巧妙,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。
凡任事之人,断不能有誉而无毁,有恩而无怨。
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,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。
严明 古人用兵,先明功罪赏罚。
号令未出,不准勇者独进;号令既出,不准怯者独止。
如此,则功罪明而将士奋矣。
立法不难,行法为难。
凡立一法,总须实实行之,且常常行之。
治军之道,以勤字为先。
身勤则强,逸则病;家勤则兴,懒则衰;国勤则治,怠则乱;军勤则胜,惰则败。
公明 带勇之法,以体察人才为第一,整顿营规、讲求战守次之。
《得胜歌》中各条,一一皆宜详求。
为大将之道,以肯救人、固大局为主,不宜炫耀己之长处,尤不宜指责人之短处。
兵者,阴事也,以收敛固啬为义。
战阵之事,一意慎重,愈胆小愈好,愈虚心愈妙。
凡将弁之勇怯,视乎其上之倡率者。
果使为营官者,仰体统帅之心,以救人为念,不沽名誉,不避艰难,则层层观感,下亦相习成风。
仁爱 带兵之道,用恩莫如用仁,用威莫如用礼。
仁者,所谓欲立立人,欲达达人是也。
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,常望其发达,望其成立,则人知恩矣。
吾辈带兵,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。
无银钱,无保举,尚是小事,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,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。
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,须日日三令五申,视为性命根本之事,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。
行军之道,以爱护百姓为第一义。
除莠去草,所以爱苗也;打蛇杀虎,所以爱人也;募兵剿贼,所以爱百姓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