捭阖者,天地之道。
捭阖者,以变动阴阳,四时开闭,以化万物 。
口者,心之门户也。
心者,神之主也。
志意、喜欲、思虑、智谋,此皆由门户出入。
圣人之在天下也,自古至今,其道一也。
变化无穷,各有所归,或阴或阳,或柔或刚,或开或闭,或弛或张。
故曰:不见其类而为之者,见逆。
不得其情而说之者,见非。
以阳求阴,苞以德也;以阴结阳,施以力也。
阴阳相求,由捭阖也。
即欲捭之贵周,即欲阖之贵密。
周密之贵微,而与道相追。
言有象,事有比;其有象比,以观其次。
故知之始己,自知而后知人也。
其相知也,若比目之鱼;其见形也,若光之与影。
故曰:事贵制人,而不贵见制于人。
制人者,握权也;见制于人者,制命也。
故圣人立事,以此先知而楗万物。
夫仁人轻货,不可诱以利,可使出费;勇士轻难,不可惧以患,可使据危;智者达于数,明于理,不可欺以诚,可示以道理,可使立功;是三才也。
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,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。
与智者言,依于博;与拙者言,依于辩;与辩者言,依于要;与贵者言,依于势;与富者言,依于高;与贫者言,依于利;与贱者言,依于谦;与勇者言,依于敢;与过者言,依于锐。
故曰:辞言有五:曰病、曰恐、曰忧、曰怒、曰喜。
人之情,出言则欲听,举事则欲成。
故曰:审得其情,乃立三仪。
三仪者,曰上、曰中、曰下,参以立焉,以生奇。
故知之,用之,异之,察之,进而为之。
故同情而俱相亲者,其俱成者也;同欲而相疏者,其偏害者也。
故相益则亲,相损则疏,其数行也;此所以察同异之分也。
故曰:参调而应,利道而动。
故物归类:抱薪趋火,燥者先燃;平地注水,湿者先濡。
故曰:日进前而不御,遥闻声而相思。
故曰:以象动之,以报其心,见其情,随而牧之。
故曰:因其疑以变之,因其见以然之,因其说以要之,因其势以成之,因其恶以权之,因其患以斥之。
故圣人当为之时,而收积群材。
故曰:环转因化,莫知所为,退为大仪。
故知之始己,自知而后知人也。
故曰:用赏贵信,用刑贵正。
赏赐贵信,必验耳目之所见闻。
其所不见闻者,莫不谙化矣。
故曰:以无形求有声。
其钓语合事,得人实也。
故曰:事皆有内楗,素结本始。
或结以道德,或结以党友,或结以财货,或结以采色。
故曰:不见其类而为之者,见逆;不得其情而说之者,见非。
故曰:远而亲者,有阴德也;近而疏者,志不合也。
故曰:外内者,必明道数。
揣策来事,见疑决之。
策无失计,立功建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