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苦旅经典语录(32句)

关于历史与文化 中国历史太长、战乱太多、苦难太深,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,除非躲在地下,躲在坟里,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。

历史,也可获得人生化的处理。

把人类的早期称作人类的童年,把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称作人类文化的摇篮,开始可能只是一种比喻,但渐渐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。

废墟有一种形式美,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。

再过多少年,它还会化为泥土,完全融入大地。

将融未融的阶段,便是废墟的全盛期。

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,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。

千般荒凉,以此为梦;万里蹀躞,以此为归。

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,总是生生不息、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。

历史本是延续性的,因阻断而激发出巨大的能量,构成了对人们久远的吸引力。

人类总是缺乏自信,进进退退,走走停停,不断地自我耗损,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。

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,但绝不喜欢野蛮。

我们能熬过苦难,却绝不赞美苦难。

我们不害怕迫害,却绝不肯定迫害。

旅途感悟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,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,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“人文山水”。

旅行,是从固态的生活中抽离,以液态的视角审视世界,再带着气态的感悟回归。

只有走在路上,才能摆脱局限,摆脱执着,让所有的选择、探寻、猜测、想象都生气勃勃。

我们对这个世界,知道得还实在太少。

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,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。

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,都熨帖着大地,潜伏在深谷。

君临万物的高度,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。

人生的路,靠自己一步步走去,真正能保护你的,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。

那么反过来,真正能伤害你的,也是一样,自己的选择。

有些文人,刚流放时还端着一副孤忠之相,等那一天圣主来平反昭雪,有的则希望自己死后有一位历史学家来说几句公道话。

但是,茫茫的塞外荒原否定了他们,浩浩的北国寒风嘲笑着他们。

孤独不是一种脾性,而是一种无奈。

对文化人的思考 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,应该在文化上敏感。

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,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,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,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,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,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,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,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。

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,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。

但是这些年来,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,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。

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责任,伪精英总是忙着装扮;真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沟通,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划分,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。

小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后果,引起了东方思想家们的反复思考。

是的,小人该怎么办?这句话几乎成了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。

一切装腔作势的深奥,自鸣得意的无聊,可以诓骗天下,却无法面对所有即将成为社会主人的广大青年和孩童。

文人的魔力,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,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。

他们褪色的青衫里,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?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,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。

雪峰是伟大的,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;大海是伟大的,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;登月是伟大的,因为有“挑战者号”的陨落;人生是伟大的,因为有白发,有诀别,有无可奈何的失落。

我们这些人,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?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,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? 文化传承与意义 文化的旅程是苦、是涩,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。

文化,看似只是不起眼的泥土,然而我们期待的参天大树,正在其中孕育而生。

文化的力量,在于它可以把一些理念和精神,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。

文化是一种传承,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,我们有责任将它传递下去,让后人也能领略到其中的魅力。

古老的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,我们在其中探索、挖掘,总能发现意想不到的珍宝,这些珍宝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
文化不是一件装饰品,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,失去了文化,就等于失去了根,失去了方向。

文化的延续,不仅仅是文字和技艺的传承,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,一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传递。

我们在文化的苦旅中徘徊、思索,为的是找到那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,让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 。

 

1/3    1 2 3